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助资源 >> 心理文章 >> 正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缓解

发布日期:2008-01-14    浏览次数:

    心理压力,是指当外在要求超过个体能力或在个体付出努力的情况下仍难以应付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心理压力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在要求过高,超过个体的能力,努力范围;二是个体的能力,努力有限,达不到外在要求。大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都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心理压力。能否有效缓解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问题,对于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具有直接影响,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分配制度和招生制度改革,自2003年开始,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2006年已经达到413万,2007年约500万人。但统计数据表明,每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0%,虽然国家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仍有30%的大学生不能如愿找到相应的工作,于是,大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来自就业的心理压力。  

    当然,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客观原因较为复杂,既有我国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以及高校专业设置较为偏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也有一定距离等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期望值过高,以及自身素质欠缺等主观原因。其中,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是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的重要根源。    

    二、就业心理压力的表现    

    1、焦虑。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少,加之心理发展本身还没有完全成熟,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会产生失败感和消极情绪。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是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更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由干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使部分大学生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同时在行为上则表现出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和无所适从。  

    2、恐惧。有的学生不能正视就业形势,产生了心理恐慌。尤其是在择业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屡试屡败的部分毕业生,没能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却对择业行为产生深深的恐惧,感到择业无望,于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甚至有部分毕业生,由于对就业的恐惧,加之家庭等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选择轻生来进行逃避。  

    3、抑郁。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状。  

    4、逆反。一部分毕业生,对正面的职业指导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老师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同学、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不相信、不听从,甚至抱有戒心,偏要按自己的个人想法去求职。而当求职失败时,不总结自己的问题,甚至明明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也不改正,在以后的求职中依然我行我素,听不进任何批评与建议.  

    5、偏执。毕业生都希望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但有一些毕业生却对竞争环境的公平要求过分偏执,并将自己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和失败的结果都归结于就业环境不公平,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相对较高的期望,其中大部分能通过在求职过程中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和期望值。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固执己见,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思想和行为上的偏执,使部分毕业生在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着心理阴影。  

    6、不满。由于就业市场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以及某些专业、学校不易找工作的客观现实,使得部分毕业生在遇到就业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满心理。在不满心态的影响下,会引发一些违纪与违法的不良行为和其它的反常生理反应。    

    三、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的建议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对大学生而言,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积极作用主要袁现在就业心理压力可以转化为大学生努力学习、自我教育的动力,而消极作用则主要表现在就业心理压力带来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与身心发展。因此,我们特提出如下消除心理压力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前,青年价值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更应该注意对自己的价值取向进行评价,有意识地开展自我教育,形成发展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把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前途与个人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在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进而,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处理好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生理满足和心理愉悦的关系。个体都是身心有机体,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追求。因此,大学生不可以为了物质需要而忘却了精神追求,为了生理满足而忘却了心理愉悦,而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都有物质和生理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有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要,而物质和生理方面的需要—旦获得满足后,就会出现更为高级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要;一个具有“高峰体验”,抑或自我实现的人,更多地体现为精神上的追求与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大学生需要加强精神追求,构建心灵家园。      

    2、不断学习,完善自我  

    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避免就业心理压力对自己的困扰,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刻苦自律、完善自我,是基本的道理和根本的出路。  

    首先,加强专业学习。不断地巩固专业理想,丰富专业知识,开阔专业视野,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尽管大学生必须同时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但专业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中的关键。专业素质是大学生求职择业乃至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保证和根本依据。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其次,提高实践能力。针对高校重理论知识学习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加强社会交往,来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虎添翼,也自然会缓解就业心理方面的压力。    

    3、放松心情,学会调适      

    缓解就业心理压力,进行就业心理调适也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主要体现在就业认知、就业情绪及就业行为的调节上。  

    首先,就业认知的调适主要体现在科学就业观的树立和适当期望值的定位上。科学就业观的树立,就是要打破被动就业观。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就是指职业目标的定位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既要胸怀理想,也要脚踏实地。    

    其次,就业情绪的调适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上。克服焦虑、紧张、自卑、恐惧等不良就业情绪,保持坚定平和、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就业心情,对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就业压力,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很正常的,但并不是必然的。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情绪不是外在刺激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经由个体内在认知评价后才得以产生的。因此,内在认知观点的调节可以有些情绪的产生。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观点,变就业压力为学习动力,变悲观等待为乐观进取,在竞争中享受快乐,在挑战中感受幸福。  

    再次,就业行动的调试,主要体现在就业策略的制定上,大学生从进人大学之日起,应积极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了解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方针、政策,广泛收集相关的就业信息等,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在心理学中,叶杜二氏法则(Yerkes-Dodson law)表明,当从事比较容易的工作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工作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的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时,其效率的提高更为明显。因此,保持适当的就业心理压力,缓解不必要的就业心理压力,对大学生而言,是必要辱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